大数据“揪”出 三条大气污染传输通道 助力提升湖北精细化防控水平

  发布时间:2022-02-18 09:55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通讯员 刘巍 李斌

2月17日,位于湖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综合观测实验室内,大气水溶性离子分析仪、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仪等20多台套仪器正在24小时监测空气环境质量。

这个筹建于今年1月的实验室平台,可对全省主要涉气污染源的动态追踪和量化分析,能为空气污染预警、科学防控提供技术支撑,已成为我省最先进的大气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平台之一。

随着大气环境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湖北对于大气污染的研究也更深入细致。近日,我省已初步完成全省大气区域污染成因及对策研究。根据2年多的研究成果,全省主要分布三条大气污染传输通道。

多种手段找出污染传输通道

为了找出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湖北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丁峰介绍,此次研究观测是我省首次在重污染天气时段,融合光化学移动观测车、激光雷达、定点手工采样、数值模型等多种技术手段,从区域层面开展PM2.5和臭氧污染迁移、积累、转化特征等基础性研究;同步在省内20多个点位设立空气采样器,每天2张滤膜采集PM2.5空气样品、3个采样罐采集挥发性有机物样品,然后进入实验室分析区域性颗粒物及臭氧污染成因。

同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对我省春、夏、秋、冬季节性大气风场的分布情况开展了数值模拟,结合有关研究成果,确定了我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主要有3条:

通道1为华北平原向江汉平原的输送通道,主要城市包括襄阳、荆门、荆州、宜昌、武汉、孝感等,地面为偏北风,传输过程主要发生在秋冬季(11月至3月),表现为重污染天气PM2.5污染;

通道2为我国西北高地向我省东南部的输送通道,主要城市包括十堰、随州、孝感等,污染气团沿秦岭、桐柏山、大洪山夹道输送,输送过程主要发生在春夏季(4月至5月),表现为沙尘天气颗粒物污染;

通道3为秋冬季我省东部向江汉平原、夏季我省东南部向江汉平原的输送通道,影响因子包括二氧化氮、PM2.5和臭氧,主要表现为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臭氧外来输送和本地积累污染。

不同季节污染特征各具特点

此次研究还综合利用全国气象场资料、湖北多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等,对不同大气环流背景下湖北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在秋冬季的典型重污染过程中,PM2.5浓度具有缓慢积累、污染级别高、持续时间长和急速消散等特点。相关分析表明,区域传输和本地积累均对我省通道城市PM2.5浓度有较大影响。

在春季,我国西北沙尘通常沿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和十堰-随州-孝感通道传输,襄阳、随州、荆门、十堰等城市受沙尘影响较大,PM10浓度大幅度升高。设立在襄阳的空气监测边界站,运用激光雷达可观测到明显的外源颗粒物输送。

在夏季,武汉及周边城市臭氧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臭氧污染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其浓度高值多出现在每日15时、16时,高温低湿静稳的气象条件有利于臭氧的生成积累。

“抱团式”联防联控更有利于治污

根据此次研究,区域联防联控对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单个城市的管控措施。

“开展跨省、跨市区域联防联控,是改善我省大气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省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巍建议:在省级联动层面,建立我省与河南南部区域(平顶山、南阳等)、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市级联动层面,建立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应对冬季重污染天气,省生态环境厅已利用相关研究成果,组织专家团队赴重点城市帮扶,精准实施应急减排,指导武汉城市圈和襄荆荆宜传输通道区域开展联防联控,有效发挥了削峰降值作用。

下一步,我省大气污染防治研究技术团队将进一步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常态化开展典型通道城市污染特征分析,重点关注涉气工业污染源合理化布局,持续助力提升湖北大气污染防控精细化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